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内审之家 > 内审论文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发布日期:2019-11-21 10: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审计厅

    通过各种公开、非公开渠道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存在或大或小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在非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甚至更甚。笔者结合自身企业管理经验和“舞弊三角理论”应对措施,谈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压力导致企业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承受的压力常见有以下几种:一是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或企业运营状况的威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所处行业的经营失败增多;二是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三是管理层或治理层的个人经济利益受到单位财务业绩或状况的影响;四是管理层或业务人员受到更高职级管理层或治理层对财务或经营指标过高要求的压力。 

较大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致使企业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具体业务层面风险防范、控制措施未落实到位 

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对内控法规的熟悉程度不高、风险管理理念掌握不够,企业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未按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对企业业务层面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摸排、评估,未建立详尽的风险防控清单和风险应对措施;二是未将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全面嵌入到企业的资金活动、采购业务、销售业务、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等具体业务活动中;三是未按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执行或未执行到位;四是未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无法为企业改进、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提供有效建议。 

   (三)企业内部监督的局限性 

内部监督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其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内部监督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均隶属于企业,更由于企业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例外业务的影响、内部监督人员的素质和高管层存在滥用职权的可能,企业内部监督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难以保证,制约了内部监督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一)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第一,公司治理层要对经营目标或战略目标进行“适度减压”,使其更加契合企业发展实际。 

    第二,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要深刻领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内涵,全面深化内部 控制管理目标,加强内部控制顶层设计,坚持风险导向,注重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协调性。一要对构成企业的组织资源(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业务流程等)进行合理整合,并高度关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二要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外部市场环境,制定企业内部政策、计划和程序并适时作出调整。三要建立信息控制系统监督企业组织行为,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第三,要培育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凝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共识:企业董事会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决策者,经理层是内部控制建设的执行者,监事会是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督者,员工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参与者。 

   (二)以风险为导向,落实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措施 

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取对应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就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也即防范化解风险。 

    第一,要树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如何识别风险、承担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使企业内部的个人、团队价值观、行为态度及处事方式在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上趋同。 

    第二,要摸排企业层面和各业务层面的风险,根据风险强度和频率建立风险清单,把内部控制措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评价控制等)嵌入到具体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中。 

    第三,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奖惩制度,奖惩信息公开化,以考核引导企业员工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 

第四,要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控要素入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评价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让各级管理层了解、熟悉、掌握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缺陷,为管理层改进、优化、完善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利用倒逼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 

当前,企业有来自各级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强有力的监管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作为企业内部监督主要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充分利用外部监管的倒逼机制,克服内部监督的局限性,切实履行职责,为健全、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贡献力量。 

    第一,要从组织上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的新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内部审计的高度重视;审计署修订出台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由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企业要贯彻落实好相关精神,尤其是把党委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纳入企业章程,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建设一支具有独立、客观、公正审计精神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敢于直面“自己人”的管理缺陷及舞弊,敢于原汁原味地报告真相;要选好配好内部审计人员,将思想作风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各类优秀人才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必要时构建“兼职专家审计师”或“特邀审计师”队伍,充分利用各类专家、业内行家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解决相关专业问题;要鼓励内审人员通过参加职业继续教育、“以审代训”、培训交流等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 

   第二,要从内部制度上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企业要制定、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审计立项的决策、原则和方法,以服务大局、立足风险,契合领导关注的重点、管理出现的难点、员工热议的焦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与当今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合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为导向科学选取审计项目;同时要确保加大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重点岗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领域的审计力度。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内部审计的全流程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确保高质量地开展内审工作。建立内部审计保护和奖惩考核制度,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安全,以考核鼓励内审人员高质量地开展工作。 

    第三,要落实内部审计整改、巩固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把内部审计的真正价值落脚到推动企业创建长效自律、自控、自优的内控机制上,落脚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上。建立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通过“多维度”整改台账将整改任务明确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将内部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增强审计整改对单位和干部的约束性。建立审计问题清单销号制,按照“一个问题一个账号”的原则对审计问题较真较劲、紧盯不放、督促整改,增强审计整改的落地性。建立与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机制,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重大问题多部门联动,联合督查、科学研判,提出解决办法,破解审计整改难题。建立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机制,配合国家严肃法律法规、严肃财经纪律。 

   (作者系绍兴震元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吕军)